0
  1. 泡泡水族
  2. 鱼病防治
  3. 【技术论坛】转贴-超剂量用药法(编译者-AGDO永远的鱼儿老农若鱼)

【技术论坛】转贴-超剂量用药法(编译者-AGDO永远的鱼儿老农若鱼)

发表于: 2016-11-27 23:21:09
591 0

转载自南美论坛 作者:槲叶风微
超剂量用药法编译者-AGDO永远的鱼儿老农若鱼)
超剂量用药法
寻找一种有效而又安全的治疗方法 An Article by George J. Reclos "超剂量总比剂量不足好,但最好的还是不用任何药物!" 不管怎样,鱼病总有可能出现,甚至在整个缸里蔓延。刚开始它是先感染某一条鱼,有时甚至会迅速蔓延开来,使缸中的每条鱼都受到感染。
发现鱼儿被感染后,您会在相关的书上寻找某种处理办法(假象您一定会有至少一本有关鱼病的书籍在手上),您也可以向鱼商请教,因为他们向您出售了各种所谓“高科技”的药品,后者向这方面的专家发个E-MAIL寻求帮助。但结果大致差不多是这样的:“您的鱼得了XX病,您需要将它们隔离,然后用XX药来处理”。 至此,您至少有了一个答案,接下来便是照此方法将病鱼隔离,然后是用合适的药进行处理。
首先,在某些情况下仅仅将病鱼进行隔离会存在问题的。如果病鱼是受到外部微生物的深度感染,那么很可能其它鱼也已经受到了感染,或者此时微生物已经在水中传播开来。一般认为,鱼儿受到微生物感染是因为在水中存在这种微生物,因此水中也一定还有这种微生物存在。这里还有一个例外,那就是如果这条被感染的鱼是一条刚加入不久的新鱼,而且是未经过检疫的,由于在被感染之前缸中并没有这种微生物病菌存在的,这种病菌就一定是您自己引入的。如此看来,在这种情形下似乎应该进行全缸用药处理(除非您有足够数量的隔离缸)。
这里笔者使用的是“微生物”这个词,因为它有更广泛的代表性,它包括细菌、病毒、原生物和真菌。首先,对于病毒产生的感染您我们是无能为力的。病毒简单地说是一种特定的正好处于生命体概念边界线上的微生物。这些非常细小的微生物能够轻易地变换和适应周遍环境,如果有必要的话甚至“死去”。当然,它们不是真的死去。它们只是转变到了一种新的阶段,在这种状态下它们更加具有抵抗能力,而我们却认为它们已经没有了生命的迹象。当处于这一阶段时,它们不需要呼吸,不需要任何的物质交换,也不需要移动或者繁殖。毫无疑问,这种状态下根本没有什么有效药物可以对付它们(而对于我们人类则有一些著名的例外)。在处理过滤性病毒引起的感染的时候,您不得不依靠鱼本身免疫系统的良好状态。这就是为什么要使鱼儿处在最佳状态以及受到紧迫的鱼只容易被过滤性病毒感染的另一个理由了。在这种情形下,我们可以观察到鱼只懒散,也不进食,或者干脆躺倒在底床上几天不怎么动,之后一切又恢复了正常。
毫无疑问,对于我们鱼友来说,根本无法区分过滤性毒菌感染和内部细菌感染,因此笔者所叙述的要点大部分是理论性的。只有通过专家时候对尸体的时候解剖和分析才能找出真正的死因。如果养的是一整缸名贵的鱼种,您也许有必要这么去做。请记住,病毒感染一般都会传染,因此必须在病毒开始大规模复制传播之前采取行动。当然,您可以将病鱼隔离(最好是每缸一条),并且越快越好。通常人们所做的是,首先观察症状,推测是何种病因(一些严谨的鱼友甚至会查阅一些相关书籍,上网搜寻相关资料或者征求专家的意见),然后立刻进行治疗。当然,一些所谓“正确的”治疗方法不见得完全有效,这点也许许多人还不了解,不是吗?最重要的一点,如果情况非常的槽糕,您还是得将死马当成活马医,这点也正是人们通常要遵循的原则。
假定我们已经确定了感染是细菌性的(或者是真菌或者原生动物),也知道了正常的治疗方法。首先,我们应该去阅读药品上的说明书。生产厂商提供药品说明书是希望我们了解说明书里所提供的内容,因此还是得花上一点时间仔细地去阅读。注意说明书上的注意事项以及操作步骤。确信所用的药是针对我们所认定的病症的。如果说明书上有诸如“可以治疗XX种病症”或者“对XX病症有效”等字眼,可以暂且不去管它。但一定要记牢了,只要所列出的病症的范围越窄,通常治疗的效果就越好。那些广谱性的药物,其处理效果通常也比较一般。在制备消毒剂的时候(用于处理表面或医疗器俱),工厂会掺入十分具有活性的成分,它可以在数秒钟之内杀死任何病原体,而这些成分在数秒钟之内也同样对鱼只(甚至是人类)具有很强的杀伤力,因而这些成分就不能用于药物当中。因此,对于用于治疗有机活体的药物,其中包含那些可以对病原体发生作用而同时又不能伤害其寄主器官的物质。这样当然就需要一些更加专门化的药物,这类药物需要某些特定的条件,以便充分发挥它们的效用。这就是为什么在用药剂量范围之内,药物必须集中力度使用。上面说的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如果我们假设,在某种剂量下,比如X,病原体可以被杀死,而鱼只本身被杀死的剂量是它的5倍,即5X,那么治疗剂量范围就是X~5X之间。显然这点非常重要。这里关键的要点就是用药剂量的强度必须在X之上和5X以下。说明书上的警告条款给出了一个特定的条件,在这个条件之下加入缸中的药物可以发生作用,这当然是建立在该药物所适应的症状的前提下的。如果说明明书上有要求,就应当将活性碳移出,同时加强打气(如果没有特别说明,一定记得加强供氧),如果需要的话还需提升温度。在加药之前先大量换水(为了将水中的能够降低药性的调节因子尽可能的除掉),请不要在水中加入除氯剂(如果有特别要求的话)。认真阅读说明书上的“小字说明”,某些药物的使用说明要求先将吸氨石或者盐除去。某些药物会改变水质指标,因此您就必须对此做适当做些补偿。令笔者感到十分吃惊的是,那些能“释放过氧化物”的产品,竟然一个小时之内能使PH值从8.4下降到7.0。如果使用的药物是感光的(比如四环素),那么用药的全过程就必须关掉鱼缸的照明。如果阳光会直接或间接地照到鱼缸,那还必须用毛巾或毯子将整个缸蒙起来。
按照以上步骤,如果治疗效果不明显,就说明您的用药量不足。剂量不足说明水中的药物的实际浓度低于最小的针对某种微生物有机体的致命浓度,或者说明使某种微生物有机体暴露于药液中而致死的忍耐程度小于最小的致命忍耐程度。对于这两种情形,您会遇到或者可能遇到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笔者建议,在计算浓度或用药量的时候,请将其中的岩石所占的体积忽略掉,就当它整缸都是水。这就是超剂量的概念。对于剂量不足的概念则正好相反。在某些情形中,要求每日用药两次。而由于某种原因您忘了其中的一次,您只是记得隔天再次用药。非常不幸的,这样您再次遇到了剂量不足的问题,为什么呢?下面我们将详细解释其中的道理…
微生物有机体的活性期通常是一周或者更长一些,只有在这个活性周期里它们会导致疾病的发生,这点一定要考虑到。在某些情形中,微生物有机体只有在其活性周期中是比较脆弱的,而在其它阶段(比如,形成抗体胞囊或者细菌孢子)则具有抗药性。因此,为了根除发病机理,在用药的整个过程中都必须保持正确的用药浓度(强度),用药持续时间应比微生物有机体的活性周期长数天。这样,一旦胞子被激活处于游离状态(此时是脆弱的)并可以制造发病机理时,它就可以立即被杀死。如果微生物有机体的整个生命链在这一环节被破坏,它们就不能形成更多的胞子,因而发病机理就完全被根除了。如果在用药的整个过程中都始终处于剂量不足状态,那么所有的微生物有机体就可以完成整个循环,进而影响其它健康的鱼儿,并形成新的胞子(进入抗药阶段)。要知道,这一过程发生得十分迅速。因此,在用药之后,疾病并没有完全根除。对于真菌或细菌性病变,情况会更加严重得多。首先,细菌或真菌是单细胞有机体,充分表现出我们在书本上所学到的关于细胞的所具有的相关内容。只要方法正确,大部分的处理都可以将它们杀死,而不仅仅只是抑制它们。我们的目的是要将这些细菌杀死,这点一定要记住。
如果剂量的浓度不足,杀菌剂只能取到抑制细菌的作用,而且其抑制效果也会越来越弱。还有一种情况,在这种情况下药剂的浓度仅仅只能将那些原本就已经奄奄一息即将毙命的细菌杀死。而其它稍微具有一点抗药性的细菌则仍然能够存活并继续繁殖。这种情况的出现将造成一种漫长而又痛苦的结果。细菌(只要给它合适的环境)可以以惊人之速度进行繁殖,它们的数量会在极短的时间内爆炸式的增长。只有消除其赖以生存的空间和养分才能抑制其继续增长。某些细菌每10分钟就可以分裂一次。试想,以这样的速度一个单细胞有机体,在24小时之内就可以变成4.7万万亿个(4.7的30次方)。更何况开始时往往远不止一个!!当然了,它们中的大部分也会正常死去或者饿死,但我们还是心中要有数。而更糟糕的情况是,那些细菌并不是最初感染鱼只的细菌,而是那些已经适应了低浓度抗菌药剂量并存活下来的细菌,因此这些细菌已经具有了抗药性(对我们曾经使用并且还在使用的药物)。这样我们就必须面对新的一群具有抗药性的细菌群,在这群细菌中可能又会存在某些个体,它们甚至能够抵抗正常的剂量或浓度,那么接下来又会是什么样的一种情况呢? 细菌,和您的鱼儿以及每一种生物一样,总是不断在适应周围新的生存环境。细菌的厉害之处在于,在其短短的生命周期中,它们的基因组可以非常迅速的进行重整,并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复制出具有新特性的个体。这就是为什么细菌、真菌和病毒可以存在几百万年。因为它们可以非常容易地、迅速地并且高效地去适应新的生存环境。它们的这种高度的适应能力,使其今天仍然成为我们人类的最大威胁。
实际上,我们人类仍然饱受着它们的这种适应性和变化能力所带来的痛苦。也就是说,人类在和病原体的较量中始终处于下风。但这并不意味着也要让这一幕悲剧在您的鱼缸中重新上演。那么,是否存在解决办法呢?幸运的是,有。只要彻底将它们清除掉。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除非您了解并能遵照本文的提供的办法来进行操作。要当场将这些微生物杀死掉,要求做到两点:1、保证您所使用的剂量或浓度一定要大于所推荐的剂量或浓度(即说明书上建议的致命浓度)。2、保证用药处理的时间要长于能将微生物杀死的时间(推荐的时间)。有些时候,我们不知道到底该使用多大的剂量或者用药时间需要多长。对于这种情形,开始可以稍微比正常的剂量多一点(比如20%就足够了),并且不要短了用药的次数。先治疗几天,不要因为症状已经消失或缓和而终止用药。记住,这是常会犯的错误。中途停药意味着那些原本已经奄奄一息即将灭亡的细菌有了喘息和抵抗的机会,它们可以恢复并且继续复制,而且还没有同伴来争夺营养成分,因为它们的同伙已经被你杀死了。它们会由于得到您给的这份意外的礼物而兴奋不已,并且立刻重新夺回失地。
虽然不是一个辅助的手段,但紫外灯杀菌可以作为一种处理办法。同样的道理对此也适用。这里我们将“用药浓度”改成“紫外光强度”,而其它则完全一样了。只要紫灯不损坏(即发出的紫外光的强度不会减弱),并且水流暴露在紫外灯下的时间确定,那么99%的微生物有机体会被杀死。这里也最好采用超剂量用药法,即使用功率更强的灯具,同时保证水流速度高于过滤系统正常的水流,以确保能够有99%的灭菌率。要经常清洁灯具,每6~8个月更换灯管,使用过期的灯管就和使用过期的药品一样。不要总让灯处于开启状态,只有在需要时才使用。记住,原生动物需要更多的辐射才能被杀死。
所有这些要点来自笔者的个人经验以及理论知识背景,笔者确信只要注意了这几个要点,就可以拯救这些四处游走的小东西。在治疗一条严重感染的鱼儿时,笔者总是超剂量用药,有时剂量大到难以置信的地步(对于严重的几乎是无可救药的情况,剂量甚至达到正常剂量的1000%)。笔者起初会采用很高的剂量来处理,然后维持较低的剂量(也在正常剂量之上)。使用超剂量的另一个理由是,在鱼儿在受到内部感染而拒绝进食的情况下,水中的药物浓度已经和体内受到感染的器官里的药物浓度毫无关系了。如果鱼儿还进食的话,药物可以浸透到饲料里,因而药性可以释放到体内。对于这种情形,药物是十分有效的,因此20%的超正常剂量可能就足够了。如果鱼儿已经拒绝进食,那么实际能够进入到鱼儿体内的药物就非常的少,因而大部分情形是,药物基本不能发挥效率。对于这种情形,更大的剂量就变得十分必要了。假如我们怀疑病原体已经扩散到了整个缸,那就需要进行全缸处理了(整缸处理是可以采用正常的剂量)。因为缸里的病原体的数量的浓度并不会很高,因而其活性也不会太高。以正常的浓度用药通常是足够的了。
笔者这里所言的并不是危言耸听,只是阐述一种方法并依此行事。笔者也曾经死过不少鱼,这千真万确。

还有一些笔者至今没有弄明白的是,到底是病原体杀死了鱼儿还是超剂量用药本身害了它们。在许多情形中,事情发展如此之迅速,你甚至根本来不及采取任何行动。但是,笔者的确拯救了一些看上去已经彻底没有希望的病历,且其中大部分是患了马拉维浮肿。总体而言,这种方法救活的鱼只要比杀死的鱼只多,因此还是值得向大家来推荐的。另一点要考虑的是,不要太频繁使用同一种药物,最好是更换不同种类的药物。这样做的理由是,一旦微生物有机体建立了对第一种药的抗药性(当然如果您是按照笔者上述提供的方法来处理,一般是不可能让它们有机会建立抗药性的),那它们被第二种药物所杀死,因为对它们来说那是完全“新”的一种药物,因而可以完全发挥出功效来。通过查阅文献可以发现,对于大部分的情形,一种病原体可以对多种抗生素敏感,因此可以更换抗生素的种类。比如,对于马拉维浮肿病笔者刚开始使用二甲胺四环素(minocycline,先将不能溶解的赋型剂出去),在用过两剂药之后(正如Dr. Loiselle指出的,第三次用药可能是非常关键的,请相信他,实际的情况也正是如此)笔者改成使用较小剂量的四环素(tetracycline)。每次用药的间隙,必须进行大量的换水(90%以上)。然后考虑使用另一种不会带来抗性品系的抗生素。比如,呋喃妥英(nitrofurantoin,一种典型的治疗尿路感染的药)是一种窄谱抗生素,不会导致抗性品系的产生。这种药应该作为最后的抗生素来使用,也就是在其它原有抗生素都无效的情况下来最后使用。最后,还有一点,笔者称之为黄金法则:当确实需要的时候才使用药物,不要动不动就用药。药物应当被当成是最后的手段,在万不得以的情况下才作为最后的办法。Hippocrates(古希腊名医,被称为医药之父),说过“防范于未然”。就是这个道理。笔者了解许多鱼友,他们都有自己的处理办法,通常凭着感觉走。他们的缸如果一年下来有超过40天的时间是没有用药的,那笔者就会觉得非常的吃惊了。如果他们能更关心他们的水质(如果过滤系统在一周前就发生了故障,不用想就知道会有什么病菌会侵害鱼儿了),保持良好的喂食习惯(不喂丝蚯蚓和活食),平时仔细观察鱼儿(及时将受伤的或是老是挨扁的鱼儿移走),从一开始就正确选择缸中搭配的鱼种(以避免受伤和紧迫鱼儿),以及平时多花一点时间来阅读有关的书籍,那么事情就会变的简单些了。某些时候鱼儿的免疫系统也会调动起来并且杀死病原体。对于这种情况,您就受益于两点:一是不需要用药,二是这条鱼已经具有了免疫能力了。如果您发现了一块溃疡或别的什么病灶,可以再多观察一天,如果溃疡等病灶缩小或者消失的话,就无需用药了。最后笔者将以上的黄金规则用一句话概括:尽量少用药物!为了便于记忆,可以简单地概括为“超剂量总比剂量不足好,但最好的还是不用任何药物”。

原文:http://www.malawicichlidhomepage.com/aquainfo/medication.html

还没有回复
undefined